小学阶段数学思想的培养
[ 2014-8-9 10:24:00 | By: czchl001 ]
 

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的数学思想包括:符号思想、分类思想、集合思想、数型结合思想、模型思想、极限思想、对应思想、统计思想、转化思想等。

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,它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基础的,它蕴含着许多与高等数学相通的数学思想方法,因此,在小学阶段我们老师很有必要有目的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。

下面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一些基本做法:

1)模型思想的培养

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,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,。例如正数和负数的教学,正数学生知道,但负数对学生来说是新知识,给学生创造什么样的情境,才能帮学生充分理解正负数的含义,这对学生后续学习很重要。随后我就收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的例子,比如赚钱和赔钱,向左走和向右走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,使学生明白正负数是相反的量,从而让学生在思想中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。然后向前走记为正,向后走记为负,并画出线段图,这就为后面的数轴教学建立了一个初步的数学模型。

2)符号思想的培养

符号对于数学来说是特有的。它既是数学的语言,也是数学的工具,更是数学的方法。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,将无时无刻不与符号打交道,因此学生掌握数学符号,运用数学符号能力的培养也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。比如:在教学一年级15的认识时,教材也并没有直接呈现15这些数,而是通过实物、图片,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数出一根铅笔、两块橡皮、三个苹果……然后呈现对应的数字,这样使学生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这些数所表示的意义,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,为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。

3)分类思想的培养。

分类即根据教学对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,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归入一类,把具有不同属性的归入另一类进行分析研究。在教学中,比如学习“角的分类”时,其中几种角是按照度数的大小,从量变到质变来分类的,由此推理到在三角形中以最大一个角大于、等于和小于90°为分类标准,可分为钝角三角形、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。而三角形以边的长短关系为分类标准,又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,等边三角形又可分为正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。通过分类,建构了知识网络,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,从而产生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结构。

4)对应思想的培养
  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,蕴涵着大量的对应思想。主要有单值对应、一一对应、逆对应等。在教学中,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,创设情景,有意识地渗透对应思想,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,理解数学概念,掌握数学技巧,防止学生思维定势,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。如教学分数应用题就要找出相互对应的数量关系,再如教学倍的认识“42的几倍?124的几倍?”对于刚接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,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“谁是谁的几倍”的含义,教师摆实物图,通过图形进行形象、直观的对比,使一片树叶对应着一片树叶,学生发现树叶之间的对应关系,由此启发学生理解倍的含义,进而列式计算。这样使学生清楚地找出数量关系、发现解题规律,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建立起对应思想。

 

 
 
发表评论:
 

时 间 记 忆
<<  < 2014 - >  >>
1 2
3 4 5 6 7 8 9
10 11 12 13 14 15 16
17 18 19 20 21 22 23
24 25 26 27 28 29 30
31
最 新 评 论
最 新 日 志
最 新 留 言
搜 索
用 户 登 录
友 情 连 接


 
天涯博客欢迎您!